根号艺术收藏

晋剧艺术家访谈记录表范文大全

  1. 你对中国梆子戏的鼻祖秦腔有怎么样的认知?

你对中国梆子戏的鼻祖秦腔怎么样的认知?

本人自小喜欢看戏,听戏。小时候看过秦腔电影《三滴血》《火焰驹》,且看了好几遍,印象深刻。唱戏,秦腔不称唱,而是吼,高吭激昂,上海人讲,有腔调。年轻时出差去西北,忘不了去剧场看一场秦腔。可惜现在看不上了,网上也下载不到高音质的秦腔。

古老的戏曲秦腔,始于秦汉,兴于唐代,盛于明清,历史悠久。据传唐玄宗酷爱歌舞,更喜爱戏曲,亲自倡导秦腔,在兴庆宫和长安以东的临潼别宫华清池梨园中,与后宫臣妾数百人和乐工三百人,自导自演,教授秦腔戏曲以取乐,欢乐场景极盛。演出时,玄宗亲自订正声误,号称“皇帝梨园子弟”,且酷爱扮演剧中的丑角。

花前月下,急管繁弦,直至夜深漏阑之际,梨园艺人演唱之曲将终,兴犹未尽,添灯点蜡,更奏新曲。园中梨花,冰清玉洁,形为玉花,吐芳为清甜之气,喻指人间纯洁美好之物。花明月艳,花魂在月色中把自己的娇香,依附在白美的俏影上,传向如画的华庭,精魂大有飞动之态,映得艺人肌肤若冰雪,绰约若仙子。

晋剧艺术家访谈记录表范文大全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“梨园”一词的出处,出自盛唐时代。这些典故足以说明秦腔源远流长,自唐代开始,秦腔一直是流传于北方的主流剧种。 秦腔丑角艺人尊奉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爷,大戏班有一个单独道具箱,里面装有一套扮演皇帝的龙袍,全体成员视此为圣物,主角也不能随意碰这戏箱,怕犯了忌讳流年不利,但丑角演员屁股坐在上面也无妨,这就是因为丑角鼻祖是唐玄宗的缘故。在关中人观念中,孙子骑在爷爷脖子上拉屎撒尿都不为过,爷爷甚至高兴地认为这是一种天伦之乐。

文化渊源,秦地厚重,朴茂雄健的秦腔,由演员扮演角色,在舞台上将某个故事或情景,以对话、歌唱、动作等方式当众表演,以达到叙事目的。以化妆歌舞演故事,演员是角色的代言人,通过演员的表演,使剧情得以展现。演员掌握“四功五法”(四工:念、唱、做、打;五法: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),还要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要求,才能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。古来名角出自名剧,名剧也要德艺双馨的名角添彩。

艺术表现美,戏剧对剧本的文学性、艺术性要求很高,上佳的戏曲,必有水深林茂、不近凡庸的气象,不必借舞台上的喧闹和豪华的布景吸人青目,而是凭美妙的戏文、动听的唱腔、精彩的情节,来打动观众的心弦。剧情入情入理,演员技法娴熟,奇葩绽放舞台,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,取得上佳的演出效果,从而形成名剧和名角。

晋剧艺术家访谈记录表范文大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***表演的舞台艺术,各种人生世相,各种心灵的秘密,皆可在舞台上展出,富于形象的魅力。戏剧舞台上,在观众的面前,展示一幅幅壮美或哀婉的社会风情画,舞台上的画面,有画家无法画出的动感;戏剧舞台上,有美妙阔大的社会场景,有令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,使人获得审美愉悦,消减心灵蒙上的尘埃;戏剧舞台上,色调、情感、动感和节奏,都会搭配得浑然天成,呈现出动态的自然美。

在过去那困苦的生活中,社会文盲率远远超过 80%以上,大多数人不识字,不能读懂书籍,而绝大多数人都看戏,没进过学堂的人,在戏词中学文。秦人、秦地、秦文,三者有机融合,记录和述说着历史的沧桑,演绎着秦人的悲欢离合。秦腔在关中的社会价值,不仅在于赏心悦目,优秀的秦腔剧目,还是培养民众生活情操,树立人格规范,澡雪性灵精神的经典,芬芳了黄土地的社会道义。旧时代的乡民,在台下看戏不仅是看热闹,而且也看名堂,好多人都把经典剧目当作生活指导书,日常生活中的言行,往往模仿戏中人物,言语带有戏中词彩。


世事洞明皆学问,世事情理在舞台上集中展现,事理即在剧情中,在演员的说唱表演中。台上演到伤心处,呼天抢地的情绪,感动得台下八尺汉子眼泪流。欣赏剧情观事理,人们在看戏的过程中,脑海里的意识也在流动,一边欣赏剧情,一边结合剧情思考社会人生。

晋剧艺术家访谈记录表范文大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秦地,秦人,秦风,秦韵,古老的文化艺术,意境深邃悠长,剧中枝叶落入生活的意识流,形成溪流中的浪花。一场大戏结束后,人们会产生新的思考和认识,剧情中的思想,会渗入现实生活的土壤……

不认同蒲剧就是老秦腔。如果说的靠谱点,蒲剧可能是秦腔一个分支。如果秦腔的历史没有蒲剧长,那西北五省不可能被秦腔侵略而一统天下,这个天下应该是蒲剧的。但现实是过了秦岭,基本就是秦腔的天下了

陕西人不要动不动就自以为是。秦腔只是京剧的鼻祖,西北五省也不是秦腔一统天下,而是豫剧独占鳌头。从唱拿吹打的形式就可以直观看出,各个本地剧种都有自己的形成基础,而剧种之间就会有互相借鉴,取长补短,博***众长,总不能说京剧改编借鉴了豫剧的《穆桂英挂帅》,豫剧就成京剧的老祖宗了。

拿豫剧来说,其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。宋代志书《东京梦华录》明确记载,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、北瓦、次里瓦等,勾栏瓦舍遍布全城,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。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《目连救母》。明代又吸收北曲弦索、秦腔、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。


这个问题,我说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。

自小跟着爷爷听秦腔,现在还能唱几句。对于秦腔,有着莫名的亲近和深厚的感情,一听到秦腔就想起父辈。老陕人,没有不知道秦腔的。常常荡漾着老农吼两句的回声。那雄浑粗犷的韵律,那豪放不羁的风格,不论是谁,都将难以忘怀。

秦腔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传播面广,影响深远。许多戏曲研究者与著名艺人都认为,中国戏剧的源头来自秦腔。关于秦腔的起源,许多学者看法不尽相同,见仁见智,有说源于秦汉者,有说源于盛唐者,有说源于金元者,有说源于明代。作为一个剧种,业界一般认为, 秦腔从来元时期开始形成, 到明代趋于成熟,至清代传向全国

从元代起,元曲杂剧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代表。当时的北方戏曲中,按声腔不同,有乱弹、西腔、梆子、高腔等种类,据说西腔即秦腔,带有有鲜明的陕西地方色彩。

到了明代,秦腔走上了它的鼎盛阶段。著名的秦腔剧作家李十三,对这时期的秦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李十三是明初秦腔艺人,原籍华县,逃荒落户于渭南北原小钟村,他以演戏和编戏闻名于同朝二华地区(同州、朝邑、华县、华阴)。李十三编演的剧目,据传有十大本,靠口授身传,一直流传在关中老人之中。直到清代乾隆年间,李十三的十四代孙李芳桂才把这十大本加工整理为文字本。李十三的创作和表演,成为有明一代秦腔大剧的典范。明代关中的秦腔演出,已经出现了固定的戏班子。明中后的秦腔,板腔体已经广泛应用,到了明末清初,秦腔不仅成为一个成熟的剧中,而且随着秦晋商人和李自成农民起义传向其他地区,对其他地方戏曲产生了一定影响。清代初期,秦腔得到了蓬勃发展。

秦腔虽然在陕西十分繁盛,但是清钥统治者推崇的戏剧都是昆曲。昆曲为雅部,秦腔为花部,清初开始,戏剧舞台上就产生了花雅之争。有的学者认为,花雅之争,实际上就是中国自古以史来俗乐和雅乐之争的延续。起初,清朝统治者命令秦腔不得入京城。到乾隆年间,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在关中成名后,数次赴京,不让进城就在京外演出,轰动京师,观者如堵。一时间,京师名流以识交魏长生为荣,竞相夸示。此后,秦腔给首都剧坛带来了重大影响,到道光年间,秦腔与徽调在京师合演,创造出了新剧种京戏。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enhilltechnology.com/post/7940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