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号艺术收藏

朝阳沟50年老艺术家访谈,朝阳沟三位老艺术家

  1. 你见过豫剧、曲剧、越调等河南戏哪些名家名角们,印象如何?
  2. 太行山有个火车小站下车风景如画,请教大家是什么车站?
  3. 京剧,豫剧等传统艺术会逐渐消失吗?

你见过豫剧曲剧、越调等河南戏哪些名家名角们,印象如何?

早些年是见过不少的,不过由于我性格的原因,很少与名家直接交流,有过深入接触的也就王红丽、杨国民、贾文龙等几个。

关于戏曲的追星,我想起曾经有个戏迷的一段话:他说早先很喜欢王素君老师,刚见王老师的时候很激动,觉得不可思议。但是见过多次后,他已经看淡了,我遇见他那次,他一早就进了剧场,但是却一个人坐在角落里,用他的话说是,这样不容易遇见“熟人”,好安静地看戏。

记得我一开始见到演员时,也是激动得很,想上去跟明星套近乎,却不知道说什么,记得那会我会找他们签名,或者和他们合影留念,再说上几句,很喜欢他们的戏!

朝阳沟50年老艺术家访谈,朝阳沟三位老艺术家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也就如此而已,不过为了避免文不对题,我还是简单说下我对那三人的印象吧。

1.王红丽。前后见过有三次,最近一次是在去年,一个桌子上吃过饭,对她的印象,就是她对学生很热心,好像不止是她,记得当初在学校时,见到的演员知道我们是学生后,对我们都很热忱。

去年的时候和王红丽老师也说起过郑大的梨园社,郑大的那帮戏迷,从她的言辞中,可以知道她真的很爱那帮学生戏迷。

朝阳沟50年老艺术家访谈,朝阳沟三位老艺术家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.杨国民。喜欢小生戏的我,对杨国民老师“情有独钟”,印象深的是,他对戏迷学戏还是很热心的,某次在YY上听他点评过几个戏迷唱他的唱段,点评得很到位,哪里不足,哪里好都会指出来。当然了,轮到我时,杨老师就直接无语了(因为我太差劲了,不知道从哪里说起)。

我见过毛爱莲老师,可平易近人了,俺俩都骑自行车,差一点撞车,毛老师说,孩,你先过,我可不敢给你撞,还面带微笑,我也纳闷,这老婆咋这样,和一般的老婆咋不一样,好想在那见过,可又想不起来,走了几步,我想,难道是毛爱莲,不可能吧!人家是大名星呀,咋会没一点架子,可后来我仔细一搜,呀!就是毛老师,我咋没和毛老师多聊聊,还让毛老师给我让路,真是的,以后,我经常在那个路段走,希望再遇上毛老师。

我是曲剧之乡汝州的小朋友😂,汝州市属于平顶山的,说起戏曲,我们平顶山豫剧,曲剧,越调几乎都有,

朝阳沟50年老艺术家访谈,朝阳沟三位老艺术家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记得好几年前,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三月三,我们村里都有个庙会,每年都会邀请唱戏的,我从小就是个戏迷,几乎是场场不落,好几年前那次我们村请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到村里演出,当时大队把这个戏讯贴到公告栏里,当时就喂了好多人,都说小皇后豫剧团的戏非常好,但是我们村里没邀请过,也没现场看过,这次好好地过一次戏瘾,当时我还小不太懂事,但是我听到他们说唱的好,我也是满怀期待的等着🤔,

小皇后豫剧团真的来啦!演出三天九场大戏,正会大戏三场,会前两天两场,会后一天两场,这个消息刚通知下来,我就迫不及待的跑到我们的会场,看她们搭舞台,卸车,看了好久好久,直到他们把舞台装好,我还久久不愿离去,刚要走的时候,王红丽老师到会场去了,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位豫剧小皇后,就跑到舞台前面跟王老师说话,王老师知道了我很喜欢他的戏也非常高兴,还说晚上演出,让我到舞台上面看他唱呢!

晚上是王老师的经典戏曲《三更生死缘》我记忆特别深刻王老师在舞台上演出的真是一丝不苟,唱到感情深处的时候,眼泪很自然地就落出来了,表演真的很感人,台下观众也比较多,都跟着王老师进入了角色,看着看着哎…

也就那见过那一次,但是他给我的印象非常好,最近说他创立新王派怨气那么大,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,但是通过那简短的一面之缘我相信王老师。是真的很棒 !

我们镇上过新年请了15场大戏,是我们平煤神马豫剧团,早前看过索文化老师的刘墉下南京,但是从来没见过***,那次我去看戏的时候是下午,我是骑着自行车去的,去的时候已经三点半了,已经开戏了,唱的断双钉,从很远的时候都能听到唱戏的声音,走到舞台前也没看到索老师,去到后台以后看到索老师了,索老师真的很亲切,一点都没有架子,我问索老师,索老师说这场没他的戏,聊了一会儿,天气有些变了,我就回去了,第二天早早的就去看戏了,唱的是真的非常棒,唱的好几部戏,不过我已经快忘完了,

比如说以前平顶山青年曲剧团的几位名演大咖,剧团解散以后,就进入了附近的小剧团,经常演出,但是很可能已经被连忽略掉了,比如说我喜欢的民间演员郝文丽,姜晓霞,关元力等等。

我是一个爱好广泛的戏曲爱好者,我最在意别人说我是戏迷,具体原因我没嗓子,唱不来。这么多年一直追爱豫剧,曲剧,太康道情,越调。对二夹弦和大平调也非常喜欢。省外戏评剧和吕剧也行。总而言之我的爱好广泛。

要说面对面坐在剧场里接触的名家,因为我喜欢是受家父的影响所以我接触的名家都是年轻时期,毕竟那个时候我是买的戏票的。

常香玉***的戏,我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在我老家电影院看的。那是大队里包场,场场满员,连过道里都坐满。唱的拷红

李斯中老先生我也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在纸店电***看的。那次是学校包的场。老先生只是清唱了两段。

在我们纸店电***我听的名家还有胡希华和牛长鑫。那天唱的是屠夫状元

海连池先生我在八十年代前期在沈丘东关民族电***听过一场卷席筒。八七年在郑州人民剧院听了一场孤男寡女。

刘忠河先生八七年在郑州东方红剧院听了一场三打金枝。九十年代在庆祝界临郸公路通车时看了场十五贯。

刘小河先生在八十年代早起,在沈丘西关戏院看了一场血溅乌沙,当时的票很难买,不过甲票才五角一张

马金凤***七十年代末在沈丘西关戏院,我只买了两张站票,自己是搬着凳子去的,也是我平生唯一的一次搬着凳子进戏院。听的花打朝。

兰文祥先生我见两次,第一次是他和周玉珍老师一起到宜洛矿李沟井俱乐部慰问演出。那一次我是听了个大满贯。第二次是在偃师县一个叫石桥的地方听的包公辞朝。

七十年代中期,在广播和高音喇叭中经常播放的现代豫剧《海港》,是由著名豫剧艺术家、陈派***袁秀荣老师演唱的。激越流畅,优美动听,这是河南省革委文化局地方戏曲改革办公室的扛鼎之作,优美的唱腔设计,浑厚宽广的交响乐配置,为豫剧移植革命现代京剧之标杆,在广大地区和广群众中有着深刻的记忆,只不知为何就销声匿迹了,甚是遗憾!

太行山有个火车小站下车风景如画,请教大家是什么车站?

太行山区是革命老区,也是贫困地区,群山环绕,交通落后,人民群众出行特别不方便。1993年5月1日,8171/8172次列车开通,运行在太焦线榆次站至大平站,全长198公里,票价10.5元,仅挂3节绿皮车厢,沿线一些小站不设客运窗口,只榆社、武乡、沁县等大站才售票,旅客购买相邻站的票即可。列车沿途经过石会、路家庄、寨底等56座隧道,142座桥,停靠21个车站,单程运行5小时15分,终点站是长治襄垣县大平站。1个小时后,这趟车更换为8172次列车返程。它没有餐车,没有空调,速度慢、时间长,运载着沿线的老区群众,在贫困的太行山地区穿山越岭,方便了老区群众进山出山,走亲访友、外出打工经商、出售农副产品、***购生活物品……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交通生命线,被老百姓称为“幸福小火车”。

另外还有一个叫孔庄小站,孔庄车站是郑州铁路局管内的一个四等小站,地处太行深处,山高谷深,地形复杂。车站始建于1960年,这里每五六分钟就要通行一趟列车,是晋煤外运的必经之地,被称为太焦线的“咽喉”。

我前几日刚去过沁县

在榆次站乘坐8171次绿皮火车,只有三节车厢,座位全是卧铺,每天上午9点20发车,买票不需要***,10..50元,到沁县站下车,

我去过山西的很多山县,印象多是依山却不傍水,沁县是个对外宣传不多的地方,人们仅知道它是沁州黄小米的产地,其实它最大的特点是水乡,有八河九湖的水系遍布境内,水面遍栽莲藕,有美味鱼虾,

还有很多历史遗迹,其中南涅水石刻馆的藏品让人震撼,数千件北魏到北宋的大小石刻,它与大同云岗石刻同时代,不同的是,云岗是国之力造就,它是民之力造就,

河边湖边可垂钓,住农家,午饭➕晚饭➕住宿,一人百元,

还有茶马古道,

返程车8172次,下午3点多到榆次,

总之,它是个好玩的地方,会玩,就去没被人发现的地方,才能玩出意趣,

一定是说孔庄吧,这几天还上了焦点访谈,下车后沿铁路走几公里,(会穿过隧道和大桥,要注意不要被来往的火车撞到)就到孔庄水库了,风景不错,河道里可以抓螃蟹,当然,要是有些脚力,可以沿河继续下行,会来到另一个景区青天河,沿途青山绿水,不要门票,也有可供吃饭休息的村子,很适合徒步。中学时代郊游班里去过一次,美好的回忆。后来又公路去过2次,烧烤,游泳,钓鱼,徒步都可以。

它就是太焦铁路焦作沁阳市和博爱县交界丹河东岸的后寨车站


后寨车站紧靠丹河大峡谷,如今已经成为南太行一个无门票风景区了,据说现在新建了一个凤凰岭生态景区,好久沒去过了。


而旁边的丹河电厂,则让人仿佛进入了红警里面的场景,旁边农家饭店,可以要韭菜鸡蛋素饺,花生米,月山啤酒拿山乡美食野味,享受午餐。


后寨就是典型的一个小站,虽然每天客车很少,但是运煤大***实一个接一个,小站依山而建,石头做的天桥便利了旅客乘车,虽然一天难有几个旅客在此乘车,但确是一个奇妙的体验



创建于2017.10.2

编辑

京剧,豫剧等传统艺术会逐渐消失吗?

首先说京剧,从商业的角度而言,京剧早已名存实亡,不过是靠着补贴再呈现一下自己的高雅与自命不凡。消失还不至于,毕竟老北京的面还是要有的。

再说豫剧,豫剧也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最主要的是豫剧有很好的民众基础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共有国有豫剧团300多个,民营豫剧团更是高达1300多个,从业人员超过10万。这些豫剧团深入民间,靠着自己的艺术自给自足,有很好的群众基础。这样能淘汰就是无稽之谈了!

我国有很多地方性小剧种,这些都是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,需要我们更好的去传承。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,信息时代已经使我们不在像老一辈人那样扎堆看戏,现代社会的***方式更是多姿多彩。也许不久的将来,会有一些慢慢会被淘汰,所以现在应该多多培养喜欢热爱这个的人,做好文化的传承!

京剧、豫剧都会被市场淘汰,京剧已经被市场淘汰了,现在就是靠国家补贴过日子。豫剧虽然现在自己养活自己,但也会慢慢被市场淘汰。因为二十来岁三十来岁的人去看豫剧的太少了,年轻人更喜欢电影,相比电影的叙事方式,戏剧太单一。这就像乒乓球,为何中国乒乓人才层出不穷?因为小孩大人老人都在打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而且后继有人。豫剧虽然现在群众基础还可以,但后继无人也是现实情况。有人肯定会反驳:我年轻,我喜欢。这个不是看几个人,也不是看几个地方,这个看大环境。

豫剧的机遇远大于挑战

一. 调查显示豫剧前途为正面。

从观众的角度认知豫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 从对郑州,开封六百多人的问卷调查及访谈,可以综合得出以下信息好的信息有:

1, 河南省现在拥有豫剧爱好者的家庭所占比例依然很大,为72%,河南的豫剧观众量依然相当可观,为总人数的68%。

2, “接触豫剧***多”的人多选择认为“豫剧好听”,认为“豫剧好听”就会“偶尔看或经常看豫剧”,尤其是青少年。这就告诉我们,通过加大豫剧的传播、推广力度,就会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豫剧,喜欢豫剧,成为豫剧的观众。

3, 豫剧现代戏中一些经典曲目的普及程度还是相当高的。

4, 将时尚的流行元素引入豫剧中是大家所能接受的一种改革方式。并且 65%的人认为现在的这种改革保留了豫剧的内涵。

5, 过半数的人对豫剧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。

二.豫剧有兼容性。

在豫剧繁盛时期,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,不仅有汉族,还有***、满族、朝鲜族、蒙古族、高山族、犹太人等少数族裔。豫剧根植中原、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,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,高亢激越、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,古今兼具、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,幽默诙谐、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,不难不涩、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,质朴无华、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,反映现实、贴近生活、有血有肉的[_a***_]格局等。

京剧,豫剧等会被淘汰吗?这个很难说啊!至少至今还没有被淘汰,只要有人演就算不上淘汰。京剧历史也经历要从徽班进京时算起,有二百多年了,发展时期是道光时期,正二百年左右,发展完善时期是光绪年间,距离现在也一百四十多年了,也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。豫剧有三百多年历史了,又叫河南梆子。其他剧种的历史,也是有长有短,确实有些剧种被淘汰了,只剩下历史资料,已经没人会演了,我认为淘汰是必然的,只是时间问题,年代久了,没有人传承她,自然而然也就被历史淘汰和抛弃了,到头来只剩下文字记载,没有人真的懂她了,要想不被淘汰,就必须有人传承。任何戏曲形式,都有初期,鼎盛时期,没落期,这个规律改变不了,初期不为人知,鼎盛时期,家喻户晓,没落时期无人问津,大家都不重视了,也就被淘汰了。京剧是这样,豫剧是这样,其他剧种也一样 ,徽班进京时,也只能在***流行,后来发展到民间,受众率就广了,什么阶层的人都懂京剧了,清末富连成培养了梅兰芳,到民国京剧进入了鼎盛时期,北京上海有很多的大戏园子,有名的是长安大戏院,上海天蟾大戏院,解放后开始演现代戏,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有八个样板戏,可近几年京剧,豫剧都走向衰退了,喜欢京剧豫剧的人,年龄都偏大了,电影,电视剧已经深入人心,备受欢迎,唱戏的演员越来越少了,一是唱戏太辛苦,受众率少,成名晚,没有***演员来钱快,挣得多,二是京剧现在很少改革创新了,都是老段子,偶尔复排一下样板戏也没掀起什么波澜,三是戏曲节奏太慢了,跟不上生活节奏,要想发展,不被淘汰,必须改革,而且方向必须正确,必须提高戏曲演员的综合素质能力,唱戏是个苦差事,成龙大哥那么辉煌,人家是从唱戏开始的,吃的苦太多了,现在的小鲜肉没法和他比,做为戏曲演员,不吃苦,都去转行,早晚有一天,京剧豫剧,什么剧种都会淘汰。

某一个剧种是否会被淘汰不是某个人或预言家说了算的,要看它是否跟上时代的步伐,满足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。

我不评论京剧,因为除了过去的一些老的经典剧目,它没有什么发展,这些年正在快速走向衰落。作为一个从小接触、喜欢并积极参与豫剧的一份子,仅粗浅的谈谈对豫剧是否会被淘汰的看法。

河南豫剧这些年一直走在革新的路上,一些脍炙人口、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不断涌现。从五六十年代的《朝阳沟》、《人欢马叫》、到七八十年代的《气象哨》、《打铜锣》、《邻居》、《人的质量》、《五姑娘》以及《老子儿子弦子》、《倒霉大叔的婚事》等代表剧目都是不断革新出现的成果。

剧目出新,艺术形式也不断向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靠拢。河南卫视的经典栏目《梨园春》就是在贴进观众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。一时间不光河南,全国各地的很多省份都与河南卫视《梨园春》栏目建立了合作关系,观众们和戏迷们不远千里万里,甚至跨越重洋争相打擂在舞台上一决高下。《梨园春》从开办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二十六个春秋,这不正是豫剧艺术***魅力的真实写照吗?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enhilltechnology.com/post/8174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